2024年4月26日 ,在由上海市人工智能行业协会主办的“模塑申城”系列人才沙龙思享汇上,叁板斧智能科技运营总监张云围绕“当AI遇见HR:从概念到落地的切入点”主题,以一线实战经验为依托,系统分享了AI在人力资源领域的应用方法论与创新案例,为现场众多企业家和行业精英献上一场"去泡沫化"的AI实践课。
当行业热议"AI取代人类"时,张云提出全新视角:"真正革命性的变革,往往始于帮员工撕掉加班便利贴这样的小事。"张云直言:“AI不是万能钥匙,企业需要打破‘宏大叙事’幻想,从高频痛点切入,用‘10%的效率提升’打开智能管理新世界。”他以职场人熟悉的场景举例:员工试图用AI生成工作方案,结果发现产出质量堪忧,“问题根源在于思路错位——试图用AI替代专业思考,而非辅助提效”。
针对企业“用AI难落地”的普遍痛点,张云提出破局关键:“忘记‘AI强不强’,聚焦‘AI省不省’。” 他强调,AI的价值必须通过经济效益验证,“即便是每天节省1.5小时的小场景,一年也能创造数万元隐性收益,这才是扎实的转型第一步”。
面对大多数人的疑惑点:如何让AI在企业生根发芽?张云将AI落地过程形象比喻为“种树”,并拆解四大核心步骤:
谋地、选种、播种、浇水。
谋地:共识先行,避免资源错配
明确“一把手工程”定位:老板需亲自使用AI工具(如替代基础文书工作),通过实践认知AI能力边界。警惕“盲目挖角陷阱”,与其高薪聘请大厂AI专家,不如培养兼具业务理解与AI好奇心的内部“潜力股”。
选种:量化场景价值,拒绝“老板专用”
张云提出“场景价值=影响人数 × 时薪 × 使用频次 × 单次节约时间”,并以某电商企业客服场景为例:200人团队通过AI标准化应答常见咨询,单次处理时间从5分钟降至40秒,年增效价值超300万元。"这个公式的残酷在于,它让企业看清该在哪些场景All in AI,哪些场景保持谨慎。"
播种:知识库建设“少即是多”
反对“文档大杂烩”,选择核心业务部门试点,精准投喂结构化知识。某连锁餐饮企业通过AI采访机器人,将服务员口头汇报自动转化为标准化周报,解放总部3人审核团队,一线写作压力降低70%。
浇水:工具嵌入高频场景,用“小胜利”驱动习惯。
强调“顺手原则”,将AI工具嵌入飞书/钉钉等日常办公入口。某总裁助理用AI自动收集预约信息,耗时从每天1.5小时压缩至10分钟,意外收获“机器人比真人更有耐心”的同事好评。
随后张云通过分享真实案例来具象化AI落地逻辑。
针对某500人企业"绩效评估消耗过大"的痛点,张云分享渐进式方案:先用AI采集员工年度工作叙述(语音转文字),再用第二个智能体按管理层关注维度生成分析摘要,最后保留人工绩效面谈但由AI生成谈话提纲。"评估周期从45天压缩至18天,高管阅读材料完整度提升210%。"
“我们正在经历从'AI玩具时代'向'AI工具时代'的跃迁。”张云总结道,"当你的员工开始自发用AI解决具体问题,当某个智能体悄悄帮公司省下第一笔钱,真正的智能转型才算开始。不要纠结1000%的颠覆,先让三个人少加班——这就是AI转型的‘第一滴血’。张云最后以这句话收尾结束分享,现场掌声雷动。
飛越AI+,助力企业AI应用落地
业务合作请联系张云总监:159 6519 1058